旅游通道: 旅游资讯景区动态旅游攻略酒店新闻旅行医生旅行宝典旅游法规导游知识导游词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亚太旅游网 >> 旅游新闻 >> 导游知识 >> 导游考试北京主要景点第五章知识:神道
导游知识  
导游考试北京主要景点第五章知识:神道
【亚太旅游网】 时间:2011-09-16 来源:本站整理 【收藏本页

第五章 明十三陵

第二节 神道

长陵神道总长约7.3千米。明朝时神道两侧栽植松柏各6行,明亡后被砍伐殆尽。

神道走向不取笔直,而是随地形变化回转起伏。这是因为“风水”理论中有“生旺而弯环则吉,衰死硬直则凶”的说法使然。在这条神道上,自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石桥、大红门、长陵神功圣德碑、石像生、棂星门、南五孔石桥、七孔石桥、北五孔石桥等建筑。今天除三孔石桥、七孔石桥已毁坏外,其他建筑均保存完好。因为陵区内其他各陵神道都是从长陵神道分出来的,清朝时有人称之为“总神道”。

一、石牌坊

石牌坊位于神道最南端,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是我国现存营造时间较早、建筑等级最高的大型仿木结构石牌坊。

石牌坊以青白石料组装雕琢而成,体量巨大,比例协调,堪称中国石结构牌坊的杰作。石牌坊面阔五间,顶部主楼5座、夹楼4座、边楼2座,共11座,简称其结构为“五间、六柱、十一楼”。

石牌坊是十三陵的标志性建筑,其位置的选择十分重要。南北方向上,牌坊中门正对着天寿山主峰,东西方向上与龙山、虎山相应。这一选择也与风水有关,陵区南侧龙虎山相距稍远,欲连未连,石牌坊建在这里,正可弥补不足,使其地势贯通。

二、大红门

大红门为陵区正门,位于龙山、虎山之间高岗上,距石牌坊1.25千米。其规制为单檐庑殿顶,黄琉璃瓦,红墙,开券门三洞,进深11.75米。门两侧明朝时建有红墙,墙依山岗地形,分三次递减高度,与龙山、虎山连成一体。大红门两侧红墙设左右随墙门以便日常出人。门前左右立下马碑二方,各高5.32米,正反面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8字。门内路东为拂尘殿遗址,原有寝殿与配房60余间,是帝后嫔妃谒陵时更衣、休息的地方。拂尘殿四周原栽数百年老槐树500余株,今俱无存。

大红门正门为帝后梓宫(棺椁)及神御物品的通道,左门为皇帝谒陵时行走,右门则为臣们谒陵时通行。门前下马碑是告诫人们这里是帝后陵寝,必须恭敬小心。《大明律》有明文规定:“车马过陵者,及守陵官民入陵者,百步外下马,违者以大不敬论。”《大明律》还规定,陵区内一草一木都不得擅动,否则以“谋毁山陵”论罪,“山陵内盗砍树木者斩,家属发配从军”。

三、长陵神功圣德碑

长陵神功圣德碑碑亭位于大红门以北0.6千米处,重檐歇山顶,四面辟门。正方形,亭高25.14米。碑亭四隅各立一座高10.81米的汉白玉华表。这4座华表为墓前标志,也是附属碑亭的装饰性建筑。明朝时碑亭顶部为木结构,到清朝时顶

部已坏朽,仅余四壁。乾隆五十年(1785)协办大学士刘墉等受命督办修缮明十三陵,将碑亭顶部改建为石券顶,至今保存完好。碑亭内便是长陵神功圣德碑。

长陵神功圣德碑上为盘龙碑首,下为龟趺驮碑,通高7.91米。碑上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9字,“神功圣德”指的是对帝王历史地位的评价。石碑的正面是明仁宗朱高炽为其父撰写的3000余字的碑文。

碑身上除了正面,其余三面原无文字。清乾隆时在碑的背面刻御制诗《哀明陵三十韵》后又在碑之左侧刻御制诗一首。碑右侧刻清仁宗嘉庆九年(1804)御制文一篇,说的是明朝亡国的教训得失。

四、石像生

陵墓前设置石像生始于秦汉,以象征死者生前仪卫,此后历代君王沿用不绝。只是数量、神兽形象有所区别。明十三陵的石像生沿用明孝陵的规制,但增加了4尊功臣像。长陵石像生以一对石望柱开始,石望柱高7.16米,呈六边形,底为须弥座,柱雕云纹,顶为云龙纹柱帽。汉代以来开始于陵墓神道前立石望柱为标志,明十三陵沿袭了这一制度。石望柱之后800米的神道上排列石兽12对、石人6对。石兽每种两对,两卧两立,分左右排列在神道两侧。这组石雕体量巨大,最大的达30立方米。

石像生的含义如下:

1.石狮。狮子的形象威武雄壮,凛然不可侵犯。以往宫城前多置石狮为镇物,以驱凶避邪,陵前置石狮亦如之。

2.石獬豸。是传说中象征公平正义的神兽。它被认为有“能别曲直”、“触不直者”的能力。在这里獬豸也起着保护帝王的作用。

3.石骆驼。将骆驼列为石像生者最早见于东汉太尉桥玄墓。为帝陵所用始于明孝陵。

4.石象。石象被列在帝王陵墓前始于东汉。大象聪明温和,力大无比,且象征祥瑞,故置陵前。帝王生前仪仗中也多用大象。

5.石麒麟。是传说中神兽。古人认为如有麒麟出现则是帝王有盛德,天下太平的象征。在神道上设置麒麟有歌功颂德之意。

6.石马。历代陵墓前多置石马。皇帝生前仪仗中必有仗马。

7.将军。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将军。

8.品官。象征帝王朝会中的各级官员。

9.功臣。象征帝王朝会中的有功之臣。

五、棂星门

棂星门又作灵星门。古人认为“圣殿之有棂星门,盖尊圣门如天门也”,故用灵星命名的门成为一种象征,比作天宫之门。宫殿、坛庙(如天坛)、陵寝中的棂星门均有尊天子宫寝之门为天门的意思。此处棂星门为三开问,门上中间各饰火焰宝珠,又称火焰牌坊,也叫龙凤门。

棂星门之北有一处南高北低的大土坡,称芦殿坡。因帝后梓宫人葬或谒陵时在此搭建蓆殿,故名。此处届时或为停放帝后梓宫;或为停放神帛、祭品;或为随行百工歇息,是个临时落脚的地方。

免责声明:
1、本文系网友投稿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