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通道: 旅游资讯景区动态旅游攻略酒店新闻旅行医生旅行宝典旅游法规导游知识导游词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亚太旅游网 >> 旅游新闻 >> 人文地理 >> 蓬莱掌故传说之帝王寻仙传说
人文地理  
蓬莱掌故传说之帝王寻仙传说
【亚太旅游网】 时间:2011-06-25 来源:本站整理 【收藏本页
 长生不死的神仙之说,在我国由来已久。战国时代的神仙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社会广泛流传。
由于古人对长生不死传说和神仙信仰的追求,造就了许多宣称神仙之说的方士,他们宣称自己有长生不死的仙方仙药和秘术等,这些仙方、仙药和秘术,统称方术。因蓬莱以北海面常现海市蜃楼,战国时就被方士们指为神山,说那上面“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被描绘成仙人居住的地方。
  在战国中期,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等派方士入海求仙,此后秦始皇、汉武帝继之,一次又一次遣方士徐福、韩终、卢生等入海,找寻“不死药”及“蓬莱仙人”,从而掀起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三次入海求仙的浪潮。求到最后的结果,却是汉武帝的一番感悟:“向时愚惑,为方士所欺。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节食服药,差可少病而已。”“蓬莱”这一地名,正是因汉武帝望仙山不遇为了安慰自己而起的。
  三神山的传说极大地吸引了帝王们的寻仙活动。今天看来,这些活动虽显荒唐,但有它的积极意义:促进了登州古港的繁荣。
  一 原因及条件
   仔细分析帝王寻仙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那段历史,更好地了解蓬莱神仙文化的起源。帝王们寻仙的原因虽不尽相同,但仍有其共性。我们仅以秦始皇为代表对古代帝王们寻仙的原因作以分析。
  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王朝的创立者,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近五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体系。其政治实践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极具代表性。秦始皇为什么会对成仙不死之道如此虔诚、神往、至死不悟呢?毫无疑问,这一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多种原因,其中既包括社会的、政治的,也包括个人的因素。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解开秦始皇执着求仙的千古之谜。
  个人的思想行为不是孤立的,而是深深地铭刻着时代的烙印。秦始皇的求仙活动自然也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风尚的影响,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神仙思想起源于灵魂不灭的观念。据《史记》的记载,秦国历代国王也都有迷信神灵、祭祀神鬼的传统。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秦始皇,自然会在内心深处受到神仙学说的影响。
战国、秦朝时期,鼓吹神仙学说最积极的阶层是方士。他们大力宣扬海外有三神山,上有黄金、白银砌成的宫殿和纯白色的禽兽,仙人们就居住在那里。他们有不死之药,因而可以永远逍遥自在。这一学说对世人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尤其是那些饱尝荣华富贵之乐的王侯,更是被方士们的神仙学说迷住了心窍。秦始皇对此心慕神往、沉迷于此而深信不疑。“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此三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去人不远;患且至,则船引风而去。盖尝有至者,诸仙人及不死之药在焉。其物禽兽尽白。而黄金银为宫阙。”方士们对海市蜃楼现象的生动描绘与渲染使秦始皇信以为真。他想必应该亲眼看到过海市蜃楼的奇观。在当时科学文化条件和认识水平的局限下,只能解释成神山仙境。这自然更使秦始皇对神仙学说信之如神,更加激发了他求取仙药的决心和热情。
秦始皇接受神仙学说,求不死之药,既反映了剥削者共有的追求享乐,不愿放弃骄奢淫逸生活的贪欲,也有自身经历、身体状况的因素;既受到当时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又有个人性格爱好的影响;既有科学文化水平与认识能力低下的局限,又有现实的政治需要。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个性因素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才使得秦始皇对求仙活动表现出始终如一的坚定和异乎寻常的热情,也使得神仙学说对秦始皇的晚年生活及秦朝政治产生了巨大影响。
  汉武帝寻仙的原因与秦始皇有许多相同的地方,秦皇汉武都是中国古代极具影响的封建帝王,在中华文明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他们的思想既具代表性,又具影响力。而方士们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处于初步巩固和发展时期,秦皇汉武,乃中兴之王也。特别是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了中国,结束了诸侯割据、混战、分裂的历史,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实堪为划时代的壮举伟业。国家统一了,人民生活有了一个较安定的环境;水陆交通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海上寻仙活动离不开航海所需的工具。那时我国的国土东到大海,自北往南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已形成一个既是大陆又是海洋的国家,为航海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地理条件。随着冶铁业的继续发展,社会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贸易的发展,对造船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造船业的进步为寻仙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物质条件。自古以来,我国航海事业及造船工业就很发达,是造船最早、最好的国家之一。到了秦汉时期,造船业就已相当发达了。
  中国木船船型十分丰富。还在公元7世纪,我国海船就以体积大、载量多、风力强闻名于世。9世纪中叶以后,我国远洋船队就开始日益频繁地出现在波涛千顷的大洋上,我国古代造船规模、船只大小、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许多外国朋友往往用“世界最进步的船匠”来称誉我国的船工。
  在蓬莱登州古船博物馆,陈列有元代古战船、宋元两代的石破木疏、明代紫檀木舵杆和古代各类铁错。在中国船舶发展陈列馆,陈列有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船舶模型50余只。一楼为古代船舶陈列厅,陈列着5000年前的独术舟、东汉斗舰、隋代龙舟、唐代游肪、明代郑和宝船、清代快船等船模20余只。这些船模系统而又形象地再现了我国古代造船技术的发展历程。
总之,中国木船,材料之复杂,应用之早,分工之细,航行范围之广,建造型号之多,吨位之大,在当时世界上是无双的。可以说当时是政治相对进步,局势相对稳定,经济相对发达。秦汉时期的港口条件也不错,登州港是当时求仙活动的主要港口之一,这些都为寻仙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 先秦诸侯寻仙
  先秦古籍中有许多关于仙人、仙境和修仙等传说的记载。这说明长生不死的传说在那个时期开始就逐渐演变成为神仙信仰。
《战国策?楚策》记载有人献不死之药于荆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也提到“客有教燕王为不死之道者。”神仙传说流行较广,而热衷于神仙方术的往往又是那些身处高贵而求长生的诸侯王。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使人入海寻找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这三座神山,相传在渤海之中,路程并不算远,困难在于将到山侧时,就会有海风吹引船只离山而去。据说曾有人到过那里,众仙人以及长生不老药那里都有。山上的东西凡禽兽都是白色的,以黄金和白银建造宫阙。到山上以前,望过去如同一片白云;来到跟前,见三神山反而在海水以下。想要登上山,则每每被风吹引离去,终究不能到达。世俗间的君主帝王无不钦羡非常。齐威王是我国古代入海求仙的最早一个帝王,当时齐国的求仙活动主要在登州一带,就是今天的蓬莱。而燕昭王所在的燕国就是今天的辽东半岛东南部。由于当时社会发展不够稳定,各种条件并不成熟,虽已有一些寻仙活动,但其影响都不大。
  三 秦汉帝王寻仙
  秦汉两代是帝王求仙的高峰时期,而在追求的神山仙境中,独重“蓬莱”。例如把三神山称为“蓬莱诸神山”(《史记?孝武本记》);秦始皇求的是“蓬莱不死药”(《太平寰宇记》)、“蓬莱药”(《史记?秦始皇本记》)、“蓬莱神仙”(《后汉书?效祀志》)、“蓬莱神人”(《史记?孝武本记》)。
  秦始皇崇拜神仙,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在他四次巡游山东沿海的过程中,每至八神祭祠均要顶礼膜拜。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28年前,有齐大徐市等上书,言海上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大海求仙。公元前210年,派遣徐福率童男童女三千入海求仙。为使徐福一行在求仙的航途中免“为大鲛鱼所苦”,甚至不惜以一代帝王之尊,亲自乘船下海,“自以弩候大鱼射之”。后世传说徐福去了日本,徐市即徐福。《史记?淮南王衡山王列传》说秦始皇对他“资之五谷种种百工而行。徐福得平原广泽,止王,不来。”
  另据记载:比希腊的皮忒阿斯稍晚些时候,中国秦王朝的徐福也完成了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次航海探险和地理大发现,徐福成了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第一位大探险家,日本人也把他当作日本的第一位大探险家。
  公元前221年,秦工赢政横扫六合,以极大的魄力和才能,统一了中国。国事初定,秦始皇便四处周游,一来为了巡政,二来便是寻找“长生不老”药。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第一次巡游来到东海岸边,在这里,他看见大海深处海市蜃楼,如仙山琼阁,美不胜收,惊异之余,心甚往之。于是征召大批方士,询问海中神仙与仙药事。一个叫徐福的方士来到了秦始皇的行宫,上书秦皇,“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秦王大喜,立即下诏征童男女3000,百工技艺之人,携带五谷等物,由徐福率领,东入大海“求仙”。
  徐福,史籍对他没有太多的记载,今天只知他是江苏省赣榆县人,没有任何航海经历的记载,然而,公元前219年,他却率领一支庞大的船队,从山东琅岈,浩浩荡荡地启程东发。不久,这支船队便消失在汪洋之中,从此、杳无音讯。2200多年来,徐福船队的去向。一直是一个谜。
  近年来,日本在徐福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们权威地宣布:徐福当年所到的“平原广泽”是日本;日本皇室人员也不无骄做地称,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先。日本《和歌山县史迹名所志》中记:秦徐福之墓在新宫町,墓前有石碑,上面刻着“秦徐福之墓”还记着:“相传往昔秦始皇时,徐福率童男女五百人,携五谷种籽及耕作农具渡至日本,在熊野津登岸,从事耕作,养育男女,子孙遂为熊野之长,安稳渡日。”
  考古遗迹和传说证实了徐福漂流到了日本,现代人类学也为此提供了佐证。1954年,日本学者历时5年,用人体解剖证实,日本人的头盖骨指数大多与中国浙江、江苏、安徽、福建人完全相同。
  无怪日本裕仁天皇的御弟三笠宫在给“香港徐福会”的贺词中动情他说:“徐福是我们日本人的国父。”如果真是这样,徐福比起他的先辈和后辈许多大航海探险家来,对人类的贡献就难以尽书,他发现了日本列岛,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民族。
  徐福的动机显然是为了探险,不管他是否真的到了日本,或是其他可供生存的地方(也许他的船队被风暴吞噬在大海之上了),他的孤注一掷的探险精神,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勇敢求索、坚韧顽强和智慧聪颖的气质,徐福是中国有史记载的探险第一人。后来,又陆续派遣方士卢生、韩终、侯公、石生等入海求仙药。秦始皇还亲自几次到海上,“求仙人羡门之属”、“冀遇海中三神山之奇药。不得,还至沙丘崩”(《史记?封禅书》)。可谓至死不悟。秦始皇的这些举动,对当时民间和后世求仙活动高潮迭起产生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到了汉武帝时,求仙船和求仙人数量之多,出海时间之长,都超过了秦始皇时期,而且还试图对求仙船的下落、求仙结果进行考察。汉武帝甚至想亲自乘船从登州渡海求仙。第一次为群臣谏止,第二次是苦谏也没有听,无奈天不作美,风涛十余日,才不得不作罢。应该说,汉武帝的求仙之切,比之秦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
  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海上巡幸活动约有八次,历时23年,证及其它资料,几乎每次都到达了登州。这是因为那时的方士们认为:蓬莱仙山大体应在今蓬莱以北的海上(因海市之故)。汉元鼎五年(前112年)三月,汉武帝首次临幸海上,“益发船,令言海中神山者数千人求蓬莱神人”(《史记?孝武本记》)。元封元年(前110年),“方士更言蓬莱诸神山若将可得……乃复至海上望,冀通蓬莱焉”(《史记?孝武本记》)。太初元年(前104年)十二月又“临勃海,将以望祠蓬莱之属”。(《汉书?郊祀志》。)太初三年(前102年)“东还海上,考入海及方士求神者”,“莫验,然益遣(求仙船和求仙人)”(《史记?孝武本记》。)。当然,汉武帝的求仙活动终归要以失败告终。于是,太初元年(前104年),他在第五次巡幸海上到达登州时,命人筑城一座,称之为“蓬莱”,以聊充渴肠。从此,人世间有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地名——蓬莱。这件事,史书、志书有多处记载。如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名之。”明人注唐代杜佑《通典》:“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清康熙、道光、光绪版《蓬莱县志》、《续修蓬莱县志》载:蓬莱旧城东门名“望仙”,为“汉武帝登临望海处”。不过,汉武帝临死前两年已幡然醒悟:“天下岂有仙人,尽妖妄耳!”于是“悉罢方士求仙事”,为秦汉求仙热潮划上了句号。
其实,正是因为汉武帝的寻仙活动,才有了“蓬莱”地名的由来。
  “蓬莱”作为地名(而不是神山名),最早有文字可考的见于唐代杜佑的《通典》:“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汉武帝确曾于元光二年(前133)东巡至蓬莱,说他望神山不遇,筑一座小城命名为“蓬莱”,聊以自慰,这说法似乎可信:一是至今未见汉代以前的典籍中有“蓬莱”作为地名出现的;二是据清代《蓬莱县志》载,蓬莱旧城鼓楼(址在今画河桥西50米处)的前身,为古城东门,为汉武帝登临望海处。
  秦汉求仙是那一时期社会重大事件,且不论它对社会进步起了怎样的作用,从产生的实际效应看,一是促进了山东沿海(尤其古登州港)港航事业的发展;二是“蓬莱”作为仙境、仙乡的代名词被固定了下来;三是有了一个以仙境蓬莱命名的小城—蓬莱城。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蓬莱”作为神山名,是战国时代的方士们首先叫响的;而作为实实在在的地名,则应当始于汉代。我们应当感谢:是汉武帝把神山的名字送给了这方土地,为后人留下了无边福泽。 
免责声明:
1、本文系网友投稿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