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通道: 旅游资讯景区动态旅游攻略酒店新闻旅行医生旅行宝典旅游法规导游知识导游词 收藏本站设为首页
    当前位置:亚太旅游网 >> 旅游新闻 >> 旅游资讯 >> 天堂草原锡林郭勒突出特色巧打旅游品牌
旅游资讯  
天堂草原锡林郭勒突出特色巧打旅游品牌
【亚太旅游网】 时间:2011-07-26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锡林郭勒频道 【收藏本页

 锡林郭勒盟自然风光秀丽、历史文化悠久、民族风情浓郁,被命名为“中国马都”,荣获“中国优秀文化休闲旅游目的地”称号。近年来,锡盟旅游局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通过“外抓宣传促销、招商引资,内抓开发建设、行业管理”,全盟旅游业取得长足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日益增强。 2010年全盟接待游客从2005年的156.6万人次增加到706.22万人次,年均增长1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从17.8亿元增加到91.9亿元,翻了两番还多,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分别位居自治区各盟市第3位和第4位。旅游产业增加值达到48.1亿元,同比增长41.1%,高于全盟第三产业增速27.6个百分点。

  ——突出特色,打造品牌。特色是旅游业发展的灵魂。近年来,锡盟旅游局围绕如何突出自己的特色,打出自己的品牌进行了深入思考。锡林郭勒大草原是目前世界上仅存不多的原生态草原之一,也是我国境内仅有的一个以单纯草原为完整生态系统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草原文化和蒙元文化角度上讲,可以称得上是内蒙古的代表作,也是发展旅游产业最大优势和特色。基于以上认识,盟旅游局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天堂草原”旅游发展主体形象定位,集中力量宣传打造。同时,指导各旗县市区结合各自人文资源、区位和基础设施等条件,确定本地区旅游主打品牌,正蓝旗围绕“元朝龙兴之都、蒙元文化故乡”,主打蒙元文化胜地品牌;西乌旗围绕草原生态和民俗风情打造草原民俗旅游品牌;二连浩特市围绕恐龙遗迹和口岸资源打造“恐龙之乡、魅力口岸”;多伦县围绕建设“塞上江南、草原水乡”,主打生态休闲旅游品牌;镶黄旗围绕建设“中国阿斯尔音乐之乡”和“中国火不思传承基地”,主打察哈尔草原民俗旅游品牌;西苏旗以全国第一个乌兰牧骑诞生地为切入点,主打“乌兰牧骑”旅游文化品牌。全盟上下逐步形成了全盟旅游业主体突出、各地旅游业独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项目拉动,打造基础。聘请专业机构编制了《锡林郭勒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统一理念,各具特色;统一指导,分头招商的原则,开发建设了一批融观赏、休闲、度假、体验等多种旅游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型、复合型旅游项目,全盟以“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为主的旅游产业体系已具雏形。宾馆饭店业迅速发展,床位数达4.2万张,星级饭店已达26家,餐饮、住宿的档次和水平明显提高。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取得了新的突破,建成了蒙元文化苑、锡林郭勒赛马场、贝子庙广场、二连恐龙博物馆、西山湾景区、元上都景区、蒙古汗城、皇家御马苑等一批重点旅游景区。目前全盟旅游景区达到87处,其中,国家A级旅游景区22处(国家4A级景区4处)、国家工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国家重点水利风景区1处,旅行社数量增至30家。

  ——内外结合,强化促销。围绕打造旅游形象品牌,采取媒体广告宣传、节庆活动造势、网络推广、文化展示、影视拍摄、文学创作、产品营销等多种手段进行宣传营销,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全盟累计投入4300多万元在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投放了系列专题广告。先后在北京、香港、深圳、上海、成都、广州、大连等19个国内主要客源地城市开展了宣传推介活动。积极推进与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家及周边地区的旅游协作,多途径开展宣传促销,在有效开拓旅游客源市场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锡盟的知名度。创作了一批具有民族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优秀文艺作品,成为提升我盟对外影响力的重要媒介。随着来我盟观光旅游人数的不断增加,在更广的范围内展示了我盟改革开放成果、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进一步增强了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为我盟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做出了积极贡献,旅游业已成为提高锡盟的知名度和展示改革开放成果的重要窗口。

  ——突出特色,丰富产品。围绕突出锡林郭勒旅游的主打品牌,整合全盟13个旗县市区旅游资源特色,培育形成了以锡林浩特、二连浩特为中心,以207国道、 303国道和呼海大通道为主干线,代表全盟四大部落文化的多条精品旅游线路,其中“锡林浩特—西乌—赤峰的草原风光、蒙古族民俗风情、地质奇观游”列入内蒙古四大精品旅游线路之一。草原旅游、民俗旅游、边境旅游、沙漠旅游、冰雪旅游、自驾车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产品逐渐成熟。以民族服饰、手工艺品和奶食品为主的特色旅游商品日渐丰富,已开发形成民族手工艺品、民族肉奶食品和民族服装服饰3大类21个系列的427个品种,民族特色旅游商品生产、消费有了大幅增长。特别是结合全盟“两转双赢”和城镇化战略, 2004年率先在全区开发“牧人之家(农家乐)”乡村旅游, 2010年发展到305户,年接待游客118万人次,营业总收入4880万元,户均利润16万元,人均纯增收入近7000元,成为带动农牧民转产增收的有效途径,走在了全区的前列。

免责声明:
1、本文系网友投稿或编辑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或断开链接!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客服